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麋鹿苑博物馆 见证麋鹿传奇

2010-12-17 10:26

■藏馆名称: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

■开馆时间:2000年

■藏馆特点:中国唯一的麋鹿博物馆

■藏馆位置: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

在北京南郊的大兴区,栖息着一群神秘的动物:它们角似鹿,蹄似牛,脸似马,尾似驴,每天徜徉在湖畔,以青草、树叶、水生植物为食。据说,它们曾在这里生活了好几百年,很受清朝皇家青睐;而在一百多年前,它们却在这片土地上彻底地消失了。直到1985年,它们才又奇迹般地回到家乡,一直生活到现在。它们是什么动物?为什么会被饲养在这里?为什么会一度消失,又能重新回到这里?带着这些疑问,请您和我一起来到南海子,踏入这个奇异的小天地……

■汉代瓦当上的麋鹿形象:麋鹿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走进麋鹿苑,只见西侧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麋鹿苑的靳旭老师告诉我,这是用将近60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分别写成的"欢迎"。而在巨石上方,刻着一副鎏金的鹿形图,下方写着"麋鹿苑"三个大字。靳老师说,鹿形图是根据汉代瓦当上的麋鹿形象复制的。

麋鹿是中国的特产物种,曾广泛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平原沼泽地区。麋鹿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先秦时代的《庄子》、《墨子》、《荀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都曾经提到过"麋"这种动物。《孟子·梁惠王上》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可见,当时就有诸侯国王在苑囿中豢养麋鹿。大诗人屈原在充满浪满主义色彩的《湘夫人》一诗中写道:"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汉代许慎著名的《说文解字》一书,也收录了"麋"字,释为:"麋,鹿属,从鹿,米声。麋冬至解其角。"

在唐代,很多文人把麋鹿的形象嵌入到诗句之中,构成了清新闲雅的意境。如戴叔伦《山居》:"麋鹿自成群,何日到白云?山中无外事,终日醉醺醺。"卢纶《山中一绝》:"饥食松花渴饮泉,偶从山后到山前。阳坡软草厚如织,闲与鹿麋相伴眠。"贾岛《盐池院观鹿》:"条峰五老势相连,此鹿来从若个边?别有野麋人不见,一生长饮白云泉。"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陆游等人也曾留下过关于麋鹿的优美诗句。而在明清乃至近代的文献中,也屡见关于麋鹿的记载。两千多年来,麋鹿始终没有从文献记载中消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戴维神甫:把麋鹿介绍给西方

在麋鹿苑当中,我看到了一尊造型奇特的红花岗岩石像:乍一看,它酷似钥匙的形状;从另一面看,则是一位手持望远镜的探险家。纪念碑上写着几个大字:"麋鹿科学发现纪念碑"。细读碑身下方的文字,我才知道,他是法国神甫阿芒·戴维,当年,正是他在南海子发现了中国的麋鹿,并把它们介绍到西方去的。

其实,早在1687年,在华传教的法国耶稣会五教士之一的张诚就曾来到南苑,当时正值冬尽春来,麋鹿的角已经脱落,张诚不认识这些动物,将它们记录为"野骡"。而就是这个错误的记载,引起了戴维浓厚的兴趣。1862年,36岁的戴维从马赛港启程,前往中国传教,同时肩负着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米勒·爱德华兹教授交给他的任务:在中国采集动植物标本。3年后的1865年(清同治四年),他来到北京南郊考察动物。在重兵把守的皇家苑囿--南苑(即南海子)之外,戴维隔墙望去,看见一种奇特的动物,立即使他想起了张诚的记载。这会不会就是他从未见过的所谓"野骡"呢?戴维用20两纹银买通了守卫南苑的军士,在1866年初的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让他们运出了两套完整的麋鹿头骨角的标本,不久将它们由海路运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经爱德华兹馆长亲自鉴定,判断为分类学上的新属、新种。为了纪念戴维的重大发现,学术界将麋鹿的西文名称定为Pere David's Deer(直译为"戴维神甫之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把麋鹿介绍到西方,戴维还于1869--1870年之间在中国四川发现了大熊猫和金丝猴。1877年,他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研究中国鸟类的专著--《中国之鸟类》。

1900年,戴维与世长辞,享年74岁。

■英国十四世贝福特公爵:促成麋鹿回归中国

从戴维神甫的雕像前向东走,我又看到了另一尊雕像。这是一位中年西方男子的形像,深目高鼻,身材高大,一身西装,一副眼镜,透着浓浓的书卷气。雕像下方有几行文字:"十四世贝福特公爵亨利·罗宾·伊恩·罗素(1940.1.21--2003.6.13)"。他和麋鹿又有什么关系呢?

15世纪,在英格兰中部贝德福德市的乌邦寺,有一位颇有声望的贵族--贝福特公爵。他拥有大片的土地、森林、宫殿、寺院,养着多种珍贵的野生动物,如野马、长颈鹿、牦牛、骆驼和九个不同种群的鹿。从1894年到1900年,十四世贝福特公爵的长辈第十一世贝福特公爵收集到了十几头濒临灭绝的中国麋鹿,将其放养在花园里。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十几头变成了一大群。1914年,"一战"爆发时,这群麋鹿达到了88头;到了"二战"时期,更是达到了255头。乌邦寺的主人怕它们毁于战火,便向英国内外的各大动物园转让了许多,但唯独没有赠送给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也处于战乱之中。

1979年以来,中国动物学家谭邦杰等人呼吁把流落国外的麋鹿引回中国,恢复我国的麋鹿野生种群。当时的乌邦寺主人正是十四世贝福特公爵,他热烈响应这一倡议。1985年8月24日,他和儿子乘着飞机,带着22头麋鹿来到了中国。除了两头给了上海以外,其他20头都送给了南海子麋鹿苑。可见,麋鹿能够回归中国,十四世贝福特公爵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这位老人在英国辞世。2005年,麋鹿苑召开了"麋鹿还家20年纪念大会",并且树立了公爵的雕像。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爵和他热爱的麋鹿,将永远相伴,永远不再分离……

■麋鹿角模型:只有麋鹿的角可以倒置呈“三足鼎立”式

在麋鹿苑当中,有一尊倒置的麋鹿角模型,三个杈儿稳稳地立在地面。是制作者刻意的追求,还是麋鹿角本身就有这个特点呢?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模型是按比例放大的,也就意味着,真正的麋鹿角也可以倒过来呈“三足鼎立”式––这在鹿科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

雄性小麋鹿在出生当年冬天开始长角,每年12月份脱角一次(这与《礼记·月令》的记载完全吻合);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二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北京濒危动物诺亚方舟:

警示我们保护濒危动物

在麋鹿苑里,有一艘造型古朴的大木船,长14米,宽4米,高4.5米,它是干什么用的?定睛一看,船上写着几个大字:“北京濒危动物诺亚方舟。”船内陈列着一具具动物标本:豹、狼、狐、貉、豺、狍子、豹猫、野猪、黄鼬、猪獾、狗獾、野兔、松鼠……靳旭老师告诉我,它们都是北京地区现有的哺乳动物;这些标本都是仿真的,并不是用真实的动物尸体制成。

西方经典的“诺亚方舟”故事,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传说中,诺亚夫妇、三个儿子和儿媳以及若干飞禽走兽,靠着诺亚一家制造的方舟,在泛滥全世界的大洪水中存活了下来。而现在的地球,因为人类的贪婪与无知,似乎越来越变成一艘危机四伏的“泰坦尼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使地球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诺亚方舟”。这,就是“北京濒危动物诺亚方舟”给我们的启示。

■乾隆皇帝:误把驼鹿当作麋,误把麋鹿当作麈

在麋鹿苑进大门不远的道路边,有一尊古色古香的浮雕,上面雕刻着一位古人,他身披铠甲,带着弓箭,骑着战马,看上去像一位勇猛威武的将军。不过,他可不是将军,而是著名的乾隆皇帝;这座浮雕,正是麋鹿苑特地根据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的名作《乾隆大阅图》制成的。

靳旭老师告诉我,乾隆皇帝曾多次在南苑(南海子)进行狩猎和阅兵,写下过许多与麋鹿有关的诗篇。浮雕左侧的四句五言诗"南苑双柳树,厥名亦已久……岁月与俱深,麋鹿相为友"出自《乾隆九年御制双柳树诗》;右则的两句七言诗"绿野平铺天鹿锦,好教亲试佶闲骝"出自《乾隆二十三年御制行围三首》。不过,历史上乾隆皇帝对于麋鹿最大的"贡献"是,把驼鹿当成了麋鹿,给后来的学术界造成了很大混乱。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冬季,乾隆皇帝从塞外巡狩返驾,闲来阅读《礼记·月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仲冬……麋角解。"这令他大惑不解:麋鹿不是在夏天换角吗,古人为什么说在冬天?其实,乾隆皇帝一直错把东北的驼鹿叫做"麋鹿"。驼鹿是在夏天换角,当然与麋鹿不同了!

乾隆皇帝又派侍卫去查看南苑的一种鹿--"麈"(zhǔ)的情况。事实上,南苑养的就是古人所说的麋鹿,只是乾隆皇帝一直误把它们当做"麈"而已;而真正的"麈"并不是一种鹿的名字,指的是鹿群里的鹿王。侍卫很快捡回了15只角,并且向皇帝汇报,那里的"麈"有的掉了一只角,有的一对角都掉了。乾隆皇帝大喜过望,认为自己发现了古人的错误:在冬天换角的不是麋,而是麈!他写下《麋角解说》一文,敕刻在捡回来的鹿角上。他感叹"天下之理不易穷,而物不易格,有如是乎",判断《礼记·月令》错在"以麈为麋",虽然"《月令》古书不必易",但是"灵台时宪书则命正讹,以示信四晦焉。"

这样一来,乾隆朝以后的典籍,往往习非成是,延续了这个错误。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纯皇帝……敕改时宪书'麋角解'之麋为麈,臣因知今所谓麈正古所谓麋也。"更在甚者,徐珂《清稗类钞》云:"麈,亦称驼鹿……俗称四不象。"这是把麋、麈、驼鹿全都混在一起,更乱套了。

直到最近三十年,才有一些熟读古籍的生物学家纠正了这个错误,终于恢复了麋鹿的本来身份。

■世界灭绝动物墓地:人类不要为自己敲响丧钟

从"北京濒危动物诺亚方舟"往前走,经过"鸟类迁徙知识广场"、"生态足迹小径",我远远看到一大排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的石碑。走近,读着碑身上铭刻的文字,我不寒而栗:"普通愚鸠1680年灭绝、象鸟1700年灭绝、西非狮1865年灭绝、小帕拉夜鹰1859年灭绝……格陵兰驯鹿1950年灭绝、台湾梅花鹿1969年在野外灭绝、夏威夷管舌鸟1970年灭绝、德克萨斯红狼1970年灭绝、英国莱桑池蛙1999年灭绝、镰翅鸡2001年在中国灭绝……"在一百多块倒下的石碑后,有一只大手形状的雕塑,将它们与后面三十几块竖立的石碑隔开。这三十多块石碑上刻着的都是还未灭绝的动物种类,倒数第二块上刻着两个醒目的大字:"人类",最后一块是"鼠类"。也就是说,如果人类灭绝了,鼠类还会继续生存,直到最后灭绝。在这些石碑旁边,有一块单独的长方形石碑,上书几个大字:"世界灭绝动物墓地"。

这大概是世界上唯一的灭绝动物墓地。虽然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墓地,没有埋葬任何动物的遗体,但它仍然深深震撼了我。正如墓志铭上所说的:"工业革命以来,以文明自诩却无限扩张为所欲为的人类,已使数百种动物因过度捕杀或丧失家园而遭灭顶之灾……善恶终将有报,猎天必被天猎。当人为造成的物种灭绝事件就象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自然物种之一的'裸猿'"(智人Homo Sapiens)你就能幸免于难,在劫而逃吗?"是啊,我们真的应当猛醒了,去保护大自然,保护周边的生物吧!人类,不要为自己唱响挽歌;人类,不要为自己敲响丧钟!

■南海子麋鹿:坎坷经历,传奇身世

走到麋鹿苑的深处,城市的喧嚣已经远去,拥抱我的,是那自然的空旷,是那乡野的清新。站在"观鹿台"上,远远望去,一大群麋鹿在水畔徜徉,自得其乐。我不禁想起了曹操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麋鹿,角似鹿,蹄似牛,脸似马,尾似驴,俗称"四不像"。按照生物学"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它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鹿亚科、麋鹿属、麋鹿种。麋鹿体长约2米,雄性肩高0.8至0.85米,雌性0.7至0.75米。初生仔体重12千克左右,成年雄麋鹿可达250千克。

麋鹿原产于我国的中、东部。已出土的化石表明,麋鹿起源于距今200多万年前,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000年时最为繁盛。但是,随着人类的大量捕猎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汉朝以后,野生麋鹿的数量迅速减少。到清朝末年,中国只剩下大约二三百只麋鹿,集中圈养在北京南苑的皇家苑囿之中,而野生麋鹿已经消失。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垮了南苑围墙,当时圈养的一百多头麋鹿被冲散,不少被难民捕杀以充饥。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南苑惨遭铁蹄践踏,在水灾中幸存下来的麋鹿也在这场浩劫中消失殆尽,麋鹿从此在中国本土灭绝。

好在天无绝"麋"之路。19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的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各种手段,从南海子弄走了几十头麋鹿,分散在各国。后来,本文多次提及的英国第十四世贝福特公爵从欧洲各国收集到十几头麋鹿,饲养在自己的庄园--乌邦寺中,并且繁衍下来。1985年,这群麋鹿的后代终于回到了中国,回到了南海子。它们那坎坷的经历,传奇的身世,真令人感慨不已。

现在,南海子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麋鹿保护基地,也是中国唯一的麋鹿博物馆。让这种可爱的动物,在这里快乐地觅食嬉戏,自由地繁衍生息吧。(侯晓晨)

网友评论

城事

北京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