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平谷乡村美食大赛挖掘特色农家饭
春天来了,平谷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就近在眼前了。刚出了正月,大华山镇泉水峪村杜海江民俗餐厅的老板娘高老太太,就开始琢磨起大煎饼的新花样,这是她要在即将开赛的“平谷乡村美食大赛”上展示的菜品。
在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期间举办乡村美食大赛,已经成了平谷的传统,自2003年至今已举办了六届。这个擂台上,每家民俗户都使出浑身解数,展示拿手绝活,一争高下。通过大赛,平谷的特色乡村美食日渐家喻户晓,拿了大奖的民俗户更是喜气洋洋。
游客呢,来到平谷如果您不知道吃什么,只要看到民俗户门口挂着的获奖牌子,甭犹豫,直接进门点菜吧,保准您不虚此行。
农家饭也是一种美食
去年4月21日,第六届平谷乡村美食大赛开锣,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宽阔的石林峡停车场瞬间沸腾了,俨然成了超大型的饭店后厨。伴随着锅碗瓢盆的叮当声和爆炒时嗞嗞上窜的火苗,一个个身着白色厨师服、头戴高顶厨师帽的民俗户“大厨”们,手脚麻利地忙活开了,用不了半个小时,饭菜香味扑鼻而来。
虽然那天天公不作美,赶上了小雨,可是七里八乡的农民没少来凑热闹的,加上专程从城里赶来的游客,石林峡仿佛年节时赶大集似的,热闹非常。高老太太刚摊出一锅金黄酥脆的大煎饼,还没等端上评委席让评委们一尝究竟,就被围上来品尝的观众一抢而空。
“平谷,历史悠久,地处中原与边疆文化的交汇区,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自从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农家饭越来越受到城里游客的欢迎。刚开始,很多民俗户不知道拿什么菜接待游客,他们也不认为自己家见天常吃的农家饭是特色美食,还特意到饭店里学做菜,做出的菜费了工夫游客还不认可。怎么才能提高民俗户们对农家饭的认识呢?我们就想要打造一个平台,挖掘出更多有特色的平谷乡村美食,既好吃,又容易上手操作。”平谷区旅游发展委员会陈吉顺副主任道出了举办乡村美食大赛的初衷。
就地取材做足乡土味
民俗户想要获得大奖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首先要通过村里的海选,然后是镇里的复选,再到区里的决选,才能最终获得特色美食奖。
无论什么菜品,都要体现平谷的本土风味。
就拿去年这第六届美食大赛来说吧,经过层层选拔的民俗户,决赛时要完成两道菜品的制作:一项是“一菜百变亮绝活”,民俗户要用统一提供的常用、易购、易储存的4种原料,在50分钟内完成两道热菜、两道凉菜和一道特色主食。另一项是“特色美食”再挖掘赛,要求参赛选手自备原材料,在一个小时内现场制作三道菜品。这特色美食要以传统民间特色为主,而且主料必须是当地容易购买的原材料。说白了,就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考验的是民俗户就地取材的本事。
红石门村的村民利用山上盛产的南瓜辅以玉米、大枣、核桃仁做出了南瓜八宝饭招待游客;东辛撞是个多民族聚集村,农家饭主打民族风味,蒙古族风味的排骨酿豆腐中点缀着平谷山上的野韭菜;玻璃台村以特产玻璃叶制作独特清香的玻璃叶豆腐……
美食大赛邀请的北京烹饪协会的评委认为,与宾馆菜不同,农家菜必须立足本地,主打本土特色,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创新菜品出奇制胜
要想在比赛中胜出,没有绝活和创新不行。民俗户在口味、造型上都下工夫琢磨起来,穿上黄金甲的炸臭豆腐、金丝蚕蛹一般的倭瓜土豆泥、粗粮细作的大煎饼……以往土得掉渣儿的农家菜,也开始讲究起色香味形了。经过创新,同样的食材,做出来的味道就是跟以前不一样,更加味美了。
几乎村村都有的花椒芽,在去年的美食大赛上就让人惊艳了一回——应季的花椒芽,带着露水,跟嫩白的豆腐一拌,一清二白,入口微麻,清香怡人,在2011年的美食大赛上拿了大奖。获得大奖的黄草洼村金慧农家院张会娟兴奋地说:“没想到我做的这么简单的农家菜竟然获奖了,真是太高兴了。”投票的专家解释说,豆腐里的钙容易和小葱中的草酸形成草酸钙,不易人体吸收,用花椒芽代替小葱,不仅没有草酸钙的问题,还营养丰富。(闵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