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游客怀柔杨树底下同品敛巧饭
昨天,游客正在品尝百年民俗“敛巧饭”。本报特约摄影 卜向东
管吃饱 不浪费
本报记者 卢兰
“生火点柴喽!生财气,点旺运,预祝财源兴旺,日子红红火火。水开下米喽!水开财源滚滚,下米五谷丰登。”昨天上午,随着主持人梁守国一声吆喝,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的“敛巧饭”如期开席,约5000人赶来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个个“光盘”,都吃得饱饱的。
上午9点半,杨树底下村村口的大红灯笼已经高高挂起,随风摇曳着,欢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此时离饭点儿还早,但村口能停三四百辆车的停车场里已经基本停满了车,很多人只能将车停到离村子有二里地的二台子村。
广场边,70口大锅一字摆开,身穿小花棉袄的巧妇们忙着添柴、下米、切菜……灶台边热气腾腾;广场里,唱大戏、秧歌、二奎摔跤……民俗表演此起彼伏;远处的河面上依然是厚厚的冰封,不少游客重拾抽陀螺、滑雪橇、推铁圈等童趣游戏……
还没到中午,整个杨树底下村已经热闹起来了。
敛巧饭揭锅前,村中老者主持了神雀祭拜仪式,以感谢当年神雀叼啄谷种而救活杨树底下村霍、靳两姓人的恩情。
据介绍,敛巧饭是杨树底下村流传近200年的古老风俗,已被申请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每年的正月十六,村中少女挎着篮子、拿着盆,跑进各家拜年,同时将各家各户过节剩下的小米、玉米、肉、冻豆腐、萝卜、白菜等收集起来,交给村里妇女,做成百家饭、百家菜。
11点刚过,随着老人一声“揭锅啦”的吆喝声,敛巧饭阵阵香气飘散。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各个大锅前井然有序地排起了长队。几千游客脸上洋溢着笑容,一碗菜一碗饭,三三五五围在一起,边吃边聊。嘴里手上冒出的饭菜热气,把整个村子都烘得暖融融的。
“我们7点多就开始忙活了。”村支部书记靳洪安说,为了让游客能吃上一口热腾腾的敛巧饭,全村一百七八十人几天前就开始着手准备,清扫积雪,收拾灶台,“光这些碗,我们十多个村民就刷了三天。”
以前,一直是村民自己围坐在一起吃敛巧饭,自2006年起村里每年举办敛巧饭民俗风情节,为期三天,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现在,来村里吃敛巧饭的人每年递增,从各家各户敛来的小米、玉米、肉、冻豆腐根本不够吃的,所用食材都得从外面购买。
“每年,我们都按照上一年度的人数,预估本年需要准备的食材量。”琉璃庙镇的工作人员武献梅介绍说,今年天气暖和得早,恰逢正月十五又是周日,来的人肯定少不了,就多准备了两成原料。
几年敛巧饭做下来,盛饭的武献梅早就有了经验:“游客饭量不同,男的就多盛点儿,孩子就少给点儿。每人一碗菜、一碗饭,让每个游客既吃饱又不浪费。”刚刚开饭不到一个小时,饭菜就被慕名前来的5000多名游客一扫而空,吃得盘光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