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小吃今日面临去留大考
2012年05月03日
文化氛围。对具备非遗资质的小吃老字号,应展示其技艺、特色,使其成为高档的文化体验项目。赖阳还表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老字号应当努力提升自己的经营水平,进而选择连锁化、工业化的道路进一步发展。(记者王璀一)
侯嘉:沟通不畅是九门最大败笔
一直在老北京小吃经营者与九门小吃的“闹剧”中起关键作用的九门小吃董事长侯嘉在昨日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与当初的意气风发相比,他似乎已经有些疲惫。
商报:九门小吃从上月28日遭遇“封门”,现在已经关门谢客3天。停业这几天,九门小吃有多少损失?
侯嘉:预计损失在40万-50万元之间。
商报:停业的原因是因为涨租?
侯嘉:在商业成本普遍增加的现在,商铺涨租是必然趋势,但涨幅应该有商量的空间。九门小吃从2007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六年,大家好不容易才做成了一个北京小吃的知名品牌,我希望不要因为钱的问题把它扼杀。
商报:您还是希望九门小吃留在后海?
侯嘉:可以这么说,只要不是倒贴钱,即使不赚钱,或者全部利润用来交房租,我也希望它能在。九门小吃是我一手创办起来的,就像一个六岁的孩子,无论如何不希望它夭折。
商报:与半年前相比,您的态度其实有了转变。当时您说,商业企业与政府、公益机构不同,一定要能盈利,否则没有存在的必要。但现在为何说不盈利也要做?
侯嘉: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我说不赚钱也要九门小吃营业,这是我自己的底线。
商报:如果九门小吃真的因为租金问题关闭了,这对北京老字号小吃意味着什么?
侯嘉:其实,九门小吃成功与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老北京小吃发展的道路。
商报:您认为在六年的经营中,问题出在了哪?
侯嘉:我与经营者们缺乏及时和充分的沟通。我认为经营者观念的不统一和企业管理中的疏漏,是让九门小吃走到这一步的败笔。
商报:模式和方向正确吗?
侯嘉:是的。比如老北京小吃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走“聚合”路线;企业要有正规的组织和规则;小吃产品必须坚持“标准化”等。如果可以东山再起,我可能会考虑优化管理体制,比如引入“末位淘汰”机制。(记者崇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