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天津历史:昔日蓝田故事

2013-11-02 09:09
按津门保甲图绘制的天津城乡图中的蓝田位置(新浪博客/老明)
按津门保甲图绘制的天津城乡图中的蓝田位置(新浪博客/老明)
  (新浪博客/老明)蓝田者,蓝理开垦之田也。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蓝理任天津总兵,他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在距天津城南门三里以外建了个普陀寺,並请僧人湘南做主持,把庙南的大片低洼荒地划为庙产。后來康熙五十八年时康熙皇帝到了普陀寺御笔写下“海光寺”的匾额,普陀寺从此就更名为海光寺了。
  蓝理是福建人,他把这片低洼荒地开垦成二百多顷稻田,自贺家口开渠引海河水进行灌溉,安置了浙闽农民数十家来耕种,当时人号“小江南”。起初他母亲担心挖沟渠会不会浸泡了别人的冢墓,蓝理又实地考查亲阅郊原,确认对冢墓无患,他母亲才放了心。后人为了纪念蓝理之功,称之为“蓝田”。而所开挖的这条河道,已具有贺家口引河的雏形,但并不完整,也没有命名。
  据《续天津县志》卷七所载:“贺家口至佟家楼引河共长八百二十三丈,又接挖至八里台长五百十三丈。乾隆五年海河叠道案内开挖”。这里讲的乾隆五年开挖,是将贺家口引河自八里台至贺家口全线贯通。
  贺家口引河位于蓝田之南,东起海河岸边之贺家口,西至卫津河处之八里台。贺家口有海河叠道,为通往咸水沽、葛诂、大沽之要道,此处开有一门供出入,因位于蓝田东南末端故称东南梢门;八里台处则为通往小站、静海之要道,亦开有一门供出入,因在蓝田西南末端就叫西南梢门。从现在的地图上看,东南梢门并不在东南末端,这又为何呢?这是因为贺家口原来临近海河,1902海河在此裁弯取直,将挂甲寺从河东裁到河西,海河东移所致。
  蓝田究竟面积多大?那时自海光寺往南至贺家口,东至海河叠道西至卫津河这块地均为荒地,其中开垦成稻田的部分是蓝田,海光寺住持湘南曾编写过《海光寺志》,书中“言城南开垦事甚详”,惜此书已失传,故蓝田具体的四致不清,《续天津县志》中写:“蓝理开围田于城南,河渠圩岸周数十里”,可见面积极大。
民国初期的废墙子河(新浪博客/老明)
民国初期的废墙子河(新浪博客/老明)
  蓝理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升任福建提督离开了天津。到了康熙四十九年,直隶巡抚赵宏夑上了个奏折,提出将蓝理开辟的一百五十顷水田交天津参将蓝珠管理,经户部议后准奏。而自蓝珠之后就无人管理,以致“圩坍河淤,数载废为荒壤”。到了雍正五年,对河道又进行了治理,“做秧池于蓝田,营田三十余顷俱获丰获”。雍正六年营田观察使黄世发自营五顷,当年营田三十八顷九十二亩。另有官民自营田九顷。可见水田己从蓝理开垦的二百多顷缩减到不足五十顷。雍正以后虽对贺家口引河多次治理,而营田无人管理,蓝田终至荒废。
  咸丰九年(1859)僧格林沁在天津修建濠墙,咸丰十年(1860)完工,俗称墙子河,而此时蓝田早已荒废,贺家口引河亦失去排灌作用,人们改称之为“废墙子河”。
  时过境迁,到了晚清天津有了九国租界,英法租界又一再扩充,荒废的蓝田已有一部分成了外国租界的扩充地。就连海光寺也被划入日租界成了日本驻屯军司令部。
昔日蓝田的近日面貌(新浪博客/老明)
昔日蓝田的近日面貌(新浪博客/老明)
  民国六年(1917)天津特大水灾,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发现墙子河堤有一定防洪作用,而老西开、英租界的五大道、德租界等地均在墙子河外,为此在灾后重建时,他决定将墙子河堤南移到废墙子河一带,自八里台到挂甲寺建成新的防洪围堤,此时蓝田早已不存,西南梢门、东南梢门也鲜为人知了。
  解放前这条废墙子河已经成了污水河,2000年进行了全面治理,两岸绿化风景优美,是天津一条新的风景线,统一命名后成为津河的一部分。
推荐阅读
分类阅读:
天津历史蓝田
网友评论

城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