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衡水民俗

二月二烙火烧

 在景县的一些农村,二月二最流行的吃食还是火烧。火烧类似于馅饼,但是比馅饼要大,饼皮也更酥脆一些,吃时和切蛋糕一样用刀平分成几部分。...[详细]

衡水乡间的石崇拜遗俗

 行走于乡间,在一些老房子的墙体上偶尔可见“泰山石敢当”的字样。这些字全部竖刻,楷体,多刻在片石之上,镶嵌于墙壁的拐角处,或正冲过道和大路的墙壁的正上方,离地面大...[详细]

冀州乡间过秋习俗

 在冀州农村,“过秋”指的是秋收、秋种、秋管,也叫三秋大忙季节。它同过麦的差异是时间长、农活多、总体劳动量大。秋收开始于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当地有“七月十五趟...[详细]

衡水民俗过十二晌儿

 在我们饶阳县滹沱河北各乡镇的农村,当小孩生下足十二天的时候,往往要举家庆贺,名曰“过十二晌儿”,表示“家有后人”、“添丁之喜”。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过十二晌...[详细]

地名故事三郎村的由来

 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市朝。故城县三朗乡以三朗命名,相传“三朗”是三位隐者,姓甚名谁,不得而知。   据说在汉桓帝延熹年间,故城县广丰乡夹河保,有三个老翁,年俱八十多...[详细]

故城县水东屯的由来

 故城县饶阳店镇有个村庄叫水东屯,西临清洋江,因水得名。其实,水东屯历史上叫苦水屯,说来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当年刘秀落难时被王莽追赶至今水东屯附近,饥肠辘辘,口干...[详细]

衡水民俗漫话“三伏天”

 过了小暑,很快就数伏(进入伏天)。今年的“三伏天”长达40天(7月14日——8月23日),其中中伏20天,又是个难熬的酷暑啊!伏天由于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近地面大气获得的热...[详细]

衡水民俗麦收看闺女的习俗

 过完麦收就看闺女的习俗,在我的家乡流传了很多年,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不过说起来,四十岁以上的人还是记忆犹新。   许春藤大娘六十八岁...[详细]

漫话冀州“过麦”风俗

  冀州人习惯将收麦子的大忙季节称之为“过麦”。其实,“过麦”不仅是割麦子,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旧时还要准备打麦场地(习称“杠场”)、安装碌碡、扎好拉麦车架、备...[详细]

衡水民俗——衡水端午节习俗

 过去,衡水民间的端午节习俗可谓丰富多彩。在北方,这个节日临近麦收,虽然地里的活儿很多,但是人们还是把这个节日过得很隆重。女人们提前到苇坑边采摘了新鲜的芦苇叶...[详细]

闲话桃城“酒令”

“酒令”是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产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详细]

衡水景县结婚风俗

礼金从一万四(万事如意)涨到一万六或两万多了,礼金必须结婚前些天给。结婚那天,父母给新人改口的钱,六百至一千(双方父母都给对方新人),娘家人婚宴后走时,管事人必须交给女...[详细]

衡水饮酒习俗

据《衡水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的衡水,民间饮酒已成风俗,“过年时,除夕三十,兴饮守岁酒;年初须备待客酒;清明节,要具酒肴祭先茔;端午日,则食角黍,饮菖蒲酒;中元时,也用酒祭祀;过中...[详细]

送家堂

衡水过年最重要的仪式其实并不是大年三十夜里“熬五更”,也不是大年初一的串门拜年,而是在正月初二下午的“送家堂”。 其实,“送家堂”这个仪式很简单的。就是全...[详细]

衡水七巧灯

特点:七巧灯是以各种花灯为道具的舞蹈表演,表演人多为7人,他们手持各式花灯,在华丽音乐于灯光翩翩起舞,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道具:云灯、荷花灯、蔓青灯、萝...[详细]

衡水凤秧歌

景县的风秧歌是很多年前县文化馆的人在孙镇,阜城砖门一带从扭过秧歌的老人那里整理出来的,起名为风秧歌,(其实就是阜城崔庙的秧歌,可阜城人没人整理)并且成了衡水的文化...[详细]

打花膀

“打花膀”是在农村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由赤臂赤足,穿着短裤的男性以集体舞形式表演,表演者用拍、打、甩、掐、捻、揪等方法使身体的各部位互相摩擦撞击,发出...[详细]

衡水春节习俗

在衡水的民俗中,有些人家一进腊月便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年味”也越来越浓,到了腊月二十三,年节的序幕就揭开了,这一天要“过小年”,家家户户要...[详细]

总数:18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 页次:1/1

城事

最新资讯